電鑄加工構成電鑄的基本要素包括陽極、電解液、待鍍工件模具(陰極)和電源。
它是基于電沉積原理,在電場力的作用下使來自金屬鹽溶液的金屬陽離子遷移到陰極獲得電子還原成原子,并沉積于陰極母模表面,從而進行產品制取的制造技術。
沉積過程中,離子與芯模表面不存在間隙,并且對芯模的表面不造成損傷。
?
電鑄技術是以電鍍原理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即:將各類金屬(或合金)沉積于母模上,待累積到相當厚度后再與母模脫離,即可產生電鑄工件。
電鍍與電鑄的基本差異為:電鍍沉積層較薄且與基材緊密結合,鍍層將成為工件的一部分;而電鑄層較厚且與母模完全脫離成一獨立成品,故所用的母模的前處理方式不同。
一般而言,電鍍用模具材料必為導體;而電鑄用模具的選用則具多樣化,導體、非導體及光阻制作的母模都能采用。
電鑄品主要是強調功能性,因此,鑄品的硬度、拉伸強度等機械特性受到重視;電鍍層則側重在光澤性、平滑性、耐磨性與耐蝕性等,故兩者的鍍液組成及操作條件均不同。
理論上電鑄的沉積過程是由一個個原子堆積,因此,可完整復制原母模的所有信息。
電鑄成品的精確度完全取決于母模的設計精度,只要模具設計得當,其復制精度可達到次微米級,此時可將其定義為精密電鑄技術。
然而,由于電鑄層較厚,易產生內應力、變形及針孔等問題,必須在電鑄程序中控制電鑄工藝參數(如鍍液成分、p H值、溫度、添加劑及雜質等)電鑄有很好的復制精度和重復精度,可通過改變工藝參數控制電鑄制品的性能,便于大規模生產,因此使用范圍廣。